随着海尔智家、格力电器、美的集团三家企业,2025年上半年财报相继发布,家电行业又迎来一年两次的“赛马期”。三家企业在家电业务上的经营成果,预示着中国甚至全球家电市场格局正在加速向品牌化、品质化和巨头化集中,市场洗牌则呈现新一轮的全球化引爆与落地。
中国家电行业公认的“三杰”:海尔智家、美的集团、格力电器,于8月下旬,相继公布了2025年上半年的经营财报,为外界洞察中国家电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以及分析研究下一阶段家电产业和市场竞争、经营方向,提供很好的窗口。
看完中国家电行业“三杰”企业的2025年半年报,有三个主要看点,值得分享:
一是,三家企业都在努力推动经营业务和经营质量的提升,不管是专注家电基本盘的提质增效,还是积极探索新业务和新赛道,都在拼尽全力抗击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内部的市场内卷冲击。未来,三家企业不管朝着哪个方向转型、拓宽赛道,只要掌握了经营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掌握了经营用户和客户的思路和方向,就无惧风雨的冲击。直达用户、搞定客户,才是“万能钥匙”。
二是,中国家电企业正在加速主导全球市场格局,不只是在中国市场推动品牌化、品质化和套系化,还在海外市场上推动自主品牌和科技新品落地,赢得新的市场空间和动力,中国家电企业的未来是全球市场而不只是本土市场。继日本企业之后,欧美企业正在面临中国企业的正面挤压,下一步只剩下韩国的家电双雄三星lg了。对于海尔、美的、格力来说,是挑战更是机会。
三是,毛利率洞察企业的经营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力依然以28.49%的毛利率稳居行业第一,但同比下滑0.88个百分点,如果深入格力所在的空调市场就会感叹:格力市场控价、经营控成本的能力,还是相当优秀;美的毛利率25.62%,也同比下滑0.78%,同样知道今年上半年美的在一线家电市场的主动出击频频亮剑,就会明白美的经营管理水平,持续提升;海尔成为三家企业中唯一毛利率提升的,26.97%,同比增长0.08%,这是最近几年海尔一直在努力改善经营质量的方向,理论上未来还有上升空间。
家电三杰中,最先公布2025年半年报的,是海尔集团旗下的家电业务平台海尔智家。2025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64.94亿元,同比增长10.2%;归母净利润120.33亿元,同比增长15.6%,创历史新高。其中,海外市场收入增长11.66%。
从业绩表现来看,海尔智家实现了营收、利润持续2位数增长。除了受益全球市场主流消费的品牌化、品质化和高端化、科技化,更受到家电国补政策的强力推动,以及内部的数字化转型和降费用等手段影响。可以说,海尔智家成为今年家电市场的最大赢家之一,很多家电人应该明白这其中的价值。
之后公布2025年半年报的格力电器,经营业绩遭遇了不少的质疑,甚至出现了一些极端观点。今年上半年,格力电器营业总收入976.19亿元,同比下降2.66%;归母净利润144.12亿元,同比增长1.95%。虽然利润在高位继续保持增长,但是营收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甚至还有人为了抢眼球,称格力电器半年报“爆雷”,实在有点危言耸听。
了解家电产业的人士都清楚:今年上半年,家电市场的拼低价内卷非常严重,头部企业均采取了降价竞争和特价机抢单,其中空调市场的拼低价最为凶猛。作为空调头部企业,格力电器成功守住了空调市场的价格底线,没有参与千元机的恶斗。自然,空调营收占据主导地位的格力电器,自然会出现营收的下行。
事实上,在格力电器微跌的营收中,还是看到新的变化:一是新业务占比提升、二是海外市场营收增长。今年上半年,格力电器近年来积极探索的工业领域新赛道,营收稳步向上。其中,工业制品及绿色能源、智能装备营收分别增长17.13%、20.90%;海外业务收入163.35亿元,同比增长10.19%,也创下历史新高。
最后发布2025年半年报的美的集团,给了行业和外界诸多惊喜。数据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23亿元,同比增长15.7%;净利润26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6%。这种增长,来自于美的近年来打造的“第二引擎”全面发力,美的新能源及工业技术业务收入达220亿元,增长28.6%;智能建筑科技业务收入195亿元,增长24.2%;机器人与自动化业务收入为151亿元,增长8.3%。
作为美的集团第一大主业,智能家居整体营收1672亿元,同比增长13.3%。很多家电人都知道,今年上半年家电市场的竞争,美的是全产品线积极参与抢夺,而且是多品牌的分层化经营,最终借助国补政策实现2位数的增长,可以说是抢到政策的红利,也抢夺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虽然美的主动参与市场内卷,但是仍然取得了营收和利润的增长,说明其成本的管控、效率的提升,以及多品牌、全域用户的市场抢夺和经营能力,在数字化底盘支撑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管理的颗粒度更加精细化、投入产出比测算更精准化。
当然,万物有周期、行业有波动、企业有涨跌。对于家电三杰来说,海尔智家、美的集团、格力电器三家企业的营收,可能会继续上涨,也可能出现调整与动荡。今年上半年的成绩不足以说明企业的整体实力和未来走势,也无法折射相关企业正在进行的转型、变革成果。不以一时论短长!更多的变化和更大的看点,还需要更长时间去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