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扫地机器人行业告别狂飙突进的黄金时代,作为中国出海标杆企业的石头科技,正用一份充满矛盾的年报撕开智能清洁赛道残酷的生存真相。
2024年,石头科技营业收入突破119.45亿元,创下38.03%的高增长,但归母净利润却下滑3.64%至19.77亿元,扣非净利润跌幅更深达11.26%。更令市场不安的是,前十大股东中顺为资本、香港中央结算等机构集体减持,创始人昌敬“安抚投资者”的承诺与资本撤退形成刺眼反差。
这场营收与利润的倒挂,折射出的不仅是企业的经营困境,更是整个行业从技术红利期向红海搏杀期转型的阵痛缩影。
成本黑洞
翻开石头科技2024年财报,两组数据的对比令人心惊:全年营业收入增长38.03%的背后,营业成本激增49.38%至59.56亿元,销售费用暴涨73.23%至29.67亿元。这意味着,公司每创造1元收入,就有0.5元用于覆盖原材料和关税成本,0.25元投入营销推广。
这种成本结构的恶化直接反映在核心产品的盈利能力上。智能扫地机毛利率同比下滑2.87个百分点至52.07%。在境外市场这个曾经的利润高地,毛利率同比下跌6.74个百分点至53.7%。
此外,石头科技全年汇兑损失达1996.75万元,连续两年超过2000万元的汇兑损失暴露了外汇管理策略的致命缺陷。据年报披露,石头科技使用了对冲工具——远期外汇合约,2023年,远期外汇合约亏损为758.95万元,这表明,公司的对冲策略失误。
业内人士指出,石头科技陷入了典型的规模陷阱,石头科技为维持市场份额采取“以价换量”策略,2024年洗地机线上销量激增,但产品均价下滑导致毛利率承压。更危险的是,其销售费用增速已接近营收增速的近两倍,边际效益递减效应显著——2020年每投入1元销售费用能撬动5.86元收入,到2024年这个数字已萎缩至2.98元。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中国智造出海的标杆,石头科技2024年境外收入占比达53.48%。但这份光鲜的“成绩单”背后,暗藏风险。
石头科技表示,公司海外销售业务主要面向北美、欧洲及亚太地区,其中美国市场作为重点销售市场,在公司全球化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关税成本等增加,去年石头科技的境外毛利率为 53.70%,较上年减少了 6.74 个百分点。对此,公司表示主要系关税成本等增加。
随着4月份美国对中国出口产品加征的关税比例大幅提高,有分析指出预计会对境外业务以北美为重点市场的石头科技产生影响。
股东撤退潮
比财务数据更刺痛的,是资本市场的信任崩塌。
据统计,石头科技早期大股东Shunwei Ventures III(Hong Kong)Limited、天津金米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丁迪、Banyan Consulting Limited、QM27 Limited,在2021年至2024年间,合计减持套现约68.23亿元。
2024年,在第四季度,公司前十大股东中多数进行了股票抛售,包括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招商银行(40.900, -0.20, -0.49%)—华夏上证科创50,顺为资本(Shunwei Ventures Ⅲ),以及石头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事毛国华等。其中,顺为资本和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减持力度最大,前者直接跌出了前十大股东行列。
东方财富数据显示,从2024年上半年至三季度末,石头科技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比例从54.73%变为49.52%;持股机构数量从962家减少至234家,股东人数则从9752户涨至12545户。
这些动作与董事长昌敬的公开喊话形成荒诞对比——彼时面对单季度净利润暴跌,他通过视频呼吁投资者“保持耐心”,强调公司处于“战略转型阵痛期”。
市场用脚投票的背后,是战略定力的致命缺失。创始人昌敬个人对造车项目极石汽车的持续投入,与公司“聚焦智能清洁”形成割裂。这种“不务正业”的跨界尝试,在投资者眼中已成风险信号。
此外,石头科技的困境,本质上是整个智能清洁赛道转型阵痛的集中爆发。
业内人士指出,关于扫地机器人的技术发展,从核心硬软件情况来看,线路算法、视觉算法、芯片算法等虽然有所区别但差别不大。事实上,不少消费者仍然认为,扫地机器人不够智能。这是扫地机器人市场难以进一步扩容的主要原因。市场反馈显示,品牌营销过度,产品存在续航下降、故障频发、清洁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导致消费者复购意愿降低。
分析师指出,2025年石头科技需在市场份额与盈利质量间寻求平衡:一方面优化供应链以控制原材料成本,另一方面调整海外市场策略,降低汇率与关税冲击。
对于石头科技而言,2025年将是一场极限压力测试。若能通过有效措施削减关税成本、同时借AI技术突破重塑产品溢价,仍有机会重获资本青睐;反之,若继续沉溺于规模扩张的路径依赖,恐将陷入“增收不增利—股东减持—研发收缩”的螺旋。